提起《长恨歌》,那可真是让人忍不住要细细品味一番。这首诗,它不仅仅是一首诗,更像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那段缠绵悱恻爱情故事的缩影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一起走进《长恨歌》的原文世界,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。
《长恨歌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,创作于公元806年(元和元年)。这首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,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,展现了那段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。
在《长恨歌》中,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是深沉而真挚的。诗中写道:“汉皇重色思倾国,御宇多年求不得。”这里的“汉皇”指的是唐玄宗,他为了寻找一位绝世佳人,费尽心思,却始终未能如愿。直到遇见了杨贵妃,他的心中才有了慰藉。
杨贵妃的美貌和才华,让唐玄宗为之倾倒。诗中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:“天生丽质难自弃,一朝选在君王侧。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”她的美丽,让六宫粉黛都黯然失色。
美好的爱情故事往往伴随着悲剧。在《长恨歌》中,杨贵妃最终因为政治斗争而香消玉殒。诗中写道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”这里的“渔阳鼙鼓”指的是安史之乱的战鼓,它打破了霓裳羽衣曲的和谐旋律,也预示着杨贵妃命运的转折。
《长恨歌》不仅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,还表达了诗人对这段悲剧的感慨。诗中写道:“行宫见月伤心色,夜雨闻铃肠断声。”这里的“行宫”指的是唐玄宗流亡时的住所,他在那里看到了月亮,听到了雨声,心中充满了悲伤。
《长恨歌》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,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。诗中提到的“安史之乱”,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,它对唐朝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《长恨歌》在艺术上也有着极高的成就。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夸张、排比等,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。同时,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音乐、舞蹈等元素,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鲜明。
《长恨歌》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,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诗中写道:“悠悠生死别经年,魂魄不曾来入梦。”这里的“悠悠生死”指的是人生的无常,而“魂魄不曾来入梦”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。
通过阅读《长恨歌》的原文,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唐玄宗与杨贵妃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,还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人生、历史、艺术的深刻思考。这首诗,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。
04-24 2阅读
04-24 2阅读
04-24 3阅读
04-24 4阅读
04-24 4阅读
04-24 2阅读
04-24 2阅读
04-24 1阅读
04-23 5阅读
04-23 4阅读
04-01 101阅读
04-01 92阅读
04-01 87阅读
04-02 86阅读
04-01 83阅读
04-02 83阅读
04-01 80阅读
04-02 80阅读
03-31 78阅读
04-01 78阅读
04-02 78阅读
04-02 78阅读
04-01 77阅读
04-01 77阅读
04-01 77阅读
04-01 76阅读
04-01 76阅读
04-01 76阅读
04-01 74阅读
04-02 74阅读
04-02 74阅读
03-31 72阅读
04-01 72阅读
04-01 72阅读
04-02 72阅读
04-01 71阅读
04-02 71阅读
04-01 70阅读
04-01 69阅读
04-02 69阅读
04-19 18阅读
04-03 18阅读
04-17 25阅读
04-17 12阅读
04-14 12阅读
04-08 28阅读
04-02 20阅读
04-20 16阅读
04-11 25阅读
04-06 35阅读